男女主角分别是韩桓惠冯亭的其他类型小说《长平之战——赵括的自述韩桓惠冯亭最新章节列表》,由网络作家“斩不断的影”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为韩人而非赵人,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被秦国统治还是被我赵国统治都没有区别,而秦国还有巴蜀粮仓,相对赵国更加富庶,也许在他们心中还更愿意成为秦人而非赵人。所以,我赵国军队和上党郡百姓做不到上下一心,是抵挡不住秦军的攻势的,秦国很快就会将上党郡收入囊中。而我赵国最后什么都会得不到,而且面对秦军的怒火,还会失去更多。母亲闻言,大怒,“竖子!汝有辱尔父之威名!战事未开,怎可轻易言败?若是尔父,必然早已身处上党,力图为赵国再立功勋。”我不明白母亲为何突然大怒,我只是在客观地分析时局,上党郡能不能守得住并不会因为哪一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母亲怪我没有奔赴战场,以为我胆小怕死。可她不知道的是,我已经向我王和上将军廉颇请战过无数次了,可他们皆因为我没有上...
《长平之战——赵括的自述韩桓惠冯亭最新章节列表》精彩片段
为韩人而非赵人,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被秦国统治还是被我赵国统治都没有区别,而秦国还有巴蜀粮仓,相对赵国更加富庶,也许在他们心中还更愿意成为秦人而非赵人。所以,我赵国军队和上党郡百姓做不到上下一心,是抵挡不住秦军的攻势的,秦国很快就会将上党郡收入囊中。而我赵国最后什么都会得不到,而且面对秦军的怒火,还会失去更多。母亲闻言,大怒,“竖子!汝有辱尔父之威名!战事未开,怎可轻易言败?若是尔父,必然早已身处上党,力图为赵国再立功勋。”
我不明白母亲为何突然大怒,我只是在客观地分析时局,上党郡能不能守得住并不会因为哪一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母亲怪我没有奔赴战场,以为我胆小怕死。可她不知道的是,我已经向我王和上将军廉颇请战过无数次了,可他们皆因为我没有上过战场而拒绝了我。我自幼熟读兵书,自认为早已融会贯通,我现在缺的就是一次上战场的机会,我自信只要我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哪怕是一次,一定会成为一位超越家父的当世名将。可残酷的现实是,没有人愿意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家父在世时,他并未带我上过战场,所以,所有人都认为连家父都不愿意用我,那我定然是不堪重用的。家父离世之后,我王为感念家父,予我一个军中参将的闲职。而后,我思虑着既然不让我领兵,那我就从一个兵卒做起,一步一步做给所有人看,向所有人证明我是可以超越家父的。可是……还是因为家父的缘故,我又再次被拒之门外,理由竟是“名将之子岂可为普通兵卒,若被世人知晓,岂不指责赵国苛待功臣之后?”想来,竟是如此可笑!
母亲对于个中缘由一无所知,母亲年迈,我亦不忍告知真相让她担忧。所以,一直以来,母亲都恨铁不成钢,认为我懦弱、胆小、无能,辱没了父亲的名声。我并未与母亲多言,走出门外,望着上党郡上空的星辰,格外黯淡,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在赵国接收了上党郡的一年里,秦国并未发兵上党郡,也没有进攻赵国其他的城池。此时,整个朝堂上下,皆以为
是全了我为国征战沙场的心愿,虽万死而无悔!
在我回到府中之前,母亲便听说了今日朝堂之事。当我一进院门,母亲便迫不及待地问我可当真有把握破敌,我直接回了两个字,“无有”。母亲听完,骇然,责问道:“汝既然无有克敌之策,为何答应王上?”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回道:“不仅我无克敌之策,赵国上下无一人有,但必须要有人站出来,而我选择了站出来!”母亲不解,“为何?”我坚定地回道:“为了不辱没父亲之威名。”母亲上下打量着我,也许此刻在她的心中想着原本懦弱无能的儿子其实也并没有她想的那么不堪吧。
第二日一大早,母亲便入宫向我王进言,说我并无退敌之策,更无统军之才,请王上收回王命。我明白,母亲此举是希望我能留在邯郸,能够活下来。昨日我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既无克敌之策,那便唯有死战,她知道我此次一去长平,怕是永远都回不来了。可是,母亲不知道的是,我王既然已经下诏,又怎会因为妇人之言而朝令夕改。更何况,我若不去,又有何人能去呢?难道我王的心中就真的一点估量都没有吗?不,我王是睿智的,从他一开始就命上将军与秦军正面开战就足以说明他的睿智,那时,即使是我军战败,我赵国依然有喘息之机。而如今,他也只能寄希望于我能将赵国从九死一生之中解救回来。我亦是如此!
数日之后,我抵达长平,与上将军交接帅印。上将军临走之时还嘱咐我,“赵将军,勿出,切记!切记!”我闻言苦笑,若是我赵国有足够的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入军中,我亦是会龟缩不出。我苦涩地看向上将军,道:“上将军,若王上希望末将固守不出,那又何必让末将来替换您呢?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王上会不知道吗?您觉得末将还有的选择吗?唉……”我与上将军同时发出一声长叹。
经过数日的休整,我让全军将士的状态尽量调整到最佳。然后,我便直接命令全军全速出击,期望用我军的骑兵优势快速冲毁秦军阵列。两军短暂交接之后,秦军便快速败退
撤,并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内不出去应战。然后,秦军士气正旺,攻势凶猛,又用了不到一月时间,攻破了我军西边的营垒。即便战事多次失利,上将军依然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不出,以此来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如何挑衅、辱骂,我军就是坚守不出。我王对于上将军坚守不出的行为很是不满,多次派人催促和责备上将军,上将军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为由回绝掉了。其实,上将军的想法就是要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锉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的时机再出击。
上将军的想法,我王不知道,可秦将王龁再清楚不过了。既然两军进入对峙状态,那接下来拼的就只能是粮草了。两军对峙两个月之后,双方的粮草都消耗巨大,在此之际,王龁派遣一支小股部队包抄我军后方,骚扰我军粮道。奈何,我赵国本来善战的野军此刻正在用来防守,无暇顾及后方骚扰粮道的秦军,导致我军粮道很难及时运送至营垒。而反观秦军那边,秦国竟然能召集百万青壮年,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远程运粮甚至比我赵国更快,更畅通。更让我赵国雪上加霜的是,农事在即,而我赵国男儿皆在长平战场之上,无法抽身收割谷物。如果双方再僵持下去的话,农田中的谷物无人收割就会被蝗虫所食,届时,别说是军中无粮了,整个赵国都会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
战事发展到这里的时候,不仅是我王希望上将军能够尽快出战结束战斗,而是整个赵国朝堂都希望上将军能够快速出击,一举击溃秦军。身处长平的上将军又何尝不想呢,但仅仅是想是远远不够,目前我军根本就没有一点战胜秦军的实力和机会。无奈之下,上将军再次将王命置之不理。
既然上将军选择了继续对峙,那留给我赵国的只有两个选择了。第一,赵国向秦国割地求和,而这次秦国举国之力攻打我赵国,定然不是割几座城池就能应付的,而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满足秦国的胃口。第二,赵国向其他五国寻求援兵,一起合纵攻秦,而付出的代价恐怕也是巨大的。朝堂之
上,对于这两种选择争执不下,分别是以楼昌为首的建议议和、以虞卿为首的建议求援。我王面对两拨人的各执一词也甚是头痛,不知如何抉择,不禁有些后悔当初接收了上党郡,如今上党郡不仅没了,赵国都快要没了。想到这里,我王恶狠狠地瞪了一眼下方的冯亭,恨不得现在就杀了他。冯亭感受到了我王的杀意,将头埋得更低,已经在思索着逃跑的计划了。
又一夜,母亲再次问我长平之困当如何破局。我坦言,上将军防守之法治标不治本,继续困守下去,整个赵国都会被拖垮。届时,再次正面大决战,即使是取胜也是惨胜,赵国战后面临的必将是一片百废待兴的局面,沦为如韩魏一般的三流国家。更何况,我并不看好赵国,目前秦赵两国虽然两军对垒,但是考验的却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秦军的粮草消耗虽然要高于我军,但是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便已拿下巴蜀之地,并将巴蜀之地改造成了秦国的巨大粮仓。有巴蜀粮仓的支撑,加上秦国人口众多,又有足够的青壮年收割粮食,哪怕是秦军粮草消耗巨大,也比我赵国要撑得久。此消彼长、高下立判,我赵国的失败已然是肉眼可见的。唯今之计,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趁现在我军还没有到绝境的时候,发挥我军骑兵的野战优势,化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每人皆抱着必死之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方有一线生机。
母亲听完,觉得我的想法不切实际。连身经百战的廉颇上将军都奈何不了秦军,不得已才退守不出,我又如何能言可击退秦军,就凭我读了几年兵书就可以了?我看出了母亲眼中的失望,便不再言语。接着母亲又问,对于求和、求援,这个两条路我的看法。我再次直言,向秦国求和,无异于割肉喂虎,老虎怎么会满足你割下的那一小块血肉,只会趁你虚弱之时,将你全部吞下。而向五国求援更是笑话,自秦惠文王以来,历经秦武王、秦昭襄王,六国不知组织了多少次的合纵攻秦,哪一次不是因各国心怀鬼胎、人心不齐而
秦国咽下了这口恶气,唯有上将军廉颇忧心忡忡,认为秦国这是在为一场大战在做准备。我深以为然,毕竟秦昭襄王在位数十载,从未听说过他是那种会吃闷亏的国君。
第二年,周赧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261年),秦军以迅雷之势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两座城池。对于秦国突然攻打韩国而不是攻打我赵国,我王不解。平原君赵胜以为,是秦昭襄王咽不下上党郡投入我赵国这口气,奈何又不敢攻打赵国,只能欺负更弱小的韩国发泄怒火。对于平原君这个解释,我王较为认可,便不再多做疑虑。然而,上将军廉颇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秦国很快就要来进攻赵国了,而秦国攻占韩国缑氏、纶氏两地就是为了震慑韩国,防止他们在进攻我赵国的时候,韩国在其背后突袭。而韩桓惠王早就被秦国打破了胆,此举震慑之后,韩国绝不敢再主动招惹秦国,相反,韩国本就势弱,他们很乐意看到秦赵两大强国互相争斗削弱彼此。因此,上将军的建议是,我赵国不可坐以待毙,而是应该与韩国联手,主动出击,帮助韩国夺回缑氏和纶氏这两块城池。可是,如此吃力不讨好的做法,我王想都没有想就直接拒绝了,徒留下上将军一声无奈叹息。退朝之后,我看到上将军沧桑无力的背影,心中一片阴霾。上将军一生多与秦国交战而少有败绩,他对秦军的推断不说毫无偏差,但也是十有八九,奈何全朝堂之上皆是目光短浅之人。
果不其然,再一年,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领秦国大军再次迅雷之势拿下了上党郡,打了我赵国一个措手不及。但是,秦国的攻势并未因拿下上党郡而停止,而是继续向我赵国腹地进攻,剑锋直逼长平。直至此时,朝堂上下才彻底清醒,我王也明白了当初上将军之推断全然正确。可事已至此,不是该追悔的时候,我王当机立断,派上将军率军在长平阻击秦军。
上将军率军与秦军鏖战数月,我军多次战败,被秦军攻破阵地,我军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皆被秦军攻占。上将军无奈,只能命令大军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