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刺绣摊,绣娘们低眉颔首,银针在绸缎间上下穿梭,丝线交织,晕染出细腻的花鸟鱼虫。
我轻声询问色彩搭配的门道,绣娘指尖轻点,耐心解说,我便琢磨起给金属上色的独特技法。
其他手工艺人也对我的补锅技艺兴趣浓厚,围坐一团,听我讲火候把控、材料甄选的诀窍。
一位竹编师傅放下手中篾条,感慨:“黄师傅,咱手艺虽不同宗,却都扎根华夏文化,往后得多合作,碰撞出更多火花。”
我连连点头,收获颇丰。
这边,传统陶艺展位正进行现场拉坯演示。
陶艺师傅挽起袖子,双手沾满泥坯,轻搭在旋转的陶轮上,黏土在他手下迅速拔高、塑形,围观者屏气凝神,生怕惊扰这神奇一幕。
我也融入人群,暗暗汲取手法精髓,思索能否借鉴到金属塑形工艺里。
活动落幕,我满载而归,工坊名声水涨船高,订单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媒体报道铺天盖地。
可我还没来得及歇脚,国际手工艺品展览的邀请函悄然送达。
望着烫金外文信函,我心潮澎湃: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补锅技艺的绝佳契机,绝不能错过。
筹备国际展览堪称一场硬仗。
我日夜泡在工坊,甄选展品时反复权衡——既要凸显中国文化特质,又得契合国际审美。
最终敲定几件“拳头产品”:一套以十二生肖为主题、融合中式珐琅彩与西方立体造型的金属餐具,寓意团圆、独具东方风情;一尊复刻古代青铜器纹理、用现代环保金属铸就的鼎式香炉,庄重典雅,彰显华夏历史厚重。
演示内容更是重中之重。
我苦练英语口语,反复打磨解说词,力求精准、生动;动作演示上,我把复杂的补锅流程拆解简化,突出关键技法,还增添互动环节,邀请观众亲手感受锤击力度、温度变化。
冯萍在旁全力协助,绘制精美的工艺流程图,录制双语讲解视频,方便观众深入了解。
国际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