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太多的互动,只是偶尔在朋友圈里点赞和评论,分享一些普通的生活琐事。可是渐渐地,李凡发现自己对晓莉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依赖感。每当她发来一条消息,他都会迅速回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晓莉的消息总是温暖而充满关心,每次与她的互动,李凡都觉得自己仿佛被从孤独的深渊中拉了回来。她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给李凡带来了如此强烈的情感依赖,但每一次的对话,却似乎都在填补李凡内心的空虚。
然而,这种虚拟慰藉的满足感并没有持续太久。每当李凡翻开手机,看到晓莉的朋友圈更新时,他就忍不住心生嫉妒。她的照片总是那么明亮、充满活力,身边围绕着许多朋友,生活看起来无忧无虑。而李凡自己呢?他好像永远处于一种等待中,等待她的回复,等待她对自己生活的关注,等待她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情感回应。
“她会不会觉得我很烦?”每当他没有收到晓莉的及时回复时,李凡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开始觉得自己是不是在过度依赖她的回应。而每当晓莉的消息出现在屏幕上时,他又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安慰,但这种安慰并没有持续太久。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了解晓莉,只是在借助她的回应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李凡逐渐意识到,他与晓莉的互动并不是真正的“交流”,而是他在虚拟世界中与自己的一种博弈。他不断期待她的关心,却又深知,这种关心只是通过屏幕传递的短暂虚拟连接。每当他试图让这种虚拟的联系更紧密时,他内心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却愈加强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凡逐渐明白,他自己已经不再单纯地是一个社交媒体的使用者,而是一个被虚拟世界中的点赞和评论所绑架的人。社交平台上的每一条消息、每一次的互动,似乎都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些东西却无法真正触及他内心的孤独。每当他的手机静默下来,他又开始陷入对虚拟社交的深深依赖中——他需要这些反馈,哪怕它们只是暂时的慰藉。
李凡不禁问自己:“我究竟是在寻求真实的联系,还是